近年来,腾讯与网易等游戏大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。曾经依赖明星制作人的策略逐渐被推翻,行业内的高压与不确定性迫使这些公司重新审视其研发模式,并转向更为稳健的“常青游戏”策略。过去,明星制作人如米哈游的成功让众多厂商对其寄予厚望,然而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,这一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。
在过去一年中,网易和腾讯的多位高管相继离职,核心项目的开发也频频遭遇挫折。网易副总裁少云的离职,标志着《蛋仔派对》与《暗黑破坏神:不朽》等成功项目背后的团队也经历了重大变动。与此同时,网易的海外明星工作室在引进小林裕幸和名越稔洋等知名制作人后,却未能推出亮眼的作品,2024年停运了多款游戏。
腾讯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其明星项目《星之破晓》经过四年的开发,却因多次调整核心玩法而陷入舆论风暴,最终被迫中止。显然,明星制作人所带来的光环已无法保证项目的成功。相反,网易与陈星汉合作的《光遇》以及关磊开发的《永劫无间》则展现了大厂与优秀制作人结合的成功案例,反映出在某些领域,明星制作人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然而,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,游戏大厂开始采取更为保守和务实的策略,尤其是在面对高风险项目时。过往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未来的辉煌,尤其是在IP改编游戏频频失败的背景下,大厂们逐渐意识到,依靠单一明星制作人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。在这一转变中,腾讯和网易开始加大对海外工作室的投资,力求通过构建全球化研发网络,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此外,随着技术的进步,AI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游戏开发的格局。网易的伏羲AI在《燕云十六声》中提升了NPC的行为和互动能力,减少了对传统制作人的依赖。可以说,游戏行业正从依赖个体天才向系统化、工业化的方向发展。
总之,明星制作人的“祛魅”并非否定其个人才华,而是游戏产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向更理性、可持续发展路径迈进的必然选择。未来,明星制作人将不再是被追捧的“救世主”,而是大厂在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“润滑剂”。
原创文章,作者:xiaotia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jekm.com/gl/10840/.html